何镜堂院士: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纯干货,不啰嗦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纯干货,不啰嗦
何镜堂院士
文化建筑是城市的灵魂,城市是人与资源聚集的产物,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宝贵的财富。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,城市也是应用建筑的母体。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,所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,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。
文化建筑也常常是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,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,更是城市重大事件记忆的载体,因此文化建筑的风格和风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征、素质、追求和发展。
“中国特色的城市如何形成的”是我多年研究的课题。为了更好地彰显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特性,也基于建筑的本体融合环境,一个城市的建筑常常与其他城市不同,建筑本身是技术和艺术,科学和精神的融合,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建筑,有些建筑甚至是见仁见智的。
影响建筑的因素可以归纳为“三性”,即地域性、文化性和时代性。地域性包含了当地的环境、气候和情况,也包括了当地的文化;文化是一个建筑最高的层次,体现了当代的文化,历史的文化,中外的文化,具备文化性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个根本;时代性体现了建筑的发展。再从哲学角度理解这三个要素,可以提升到空间是整体的,即整体观;时间是可持续发展的,即可持续发展观。
有特色的建筑,自然不会千人一面。建筑的地域性、文化性、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,地域是赖以生存的根基,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,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。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,只有地域性的建筑,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,常常是以从最根本的地域中挖掘的有益基因,作为设计依据,从文化层面加以深化提升,与现代科技结合,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,从而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。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《和谐理念与建筑“三性”》的文章,两观三性和中央思想是一致的。
上海·世博会中国馆
建筑体现了中国文化。中国馆必须要兼具“中国特色 时代精神”,这也整个建筑设计最根本的定位。任何一个建筑都有甲方,而中国馆的甲方是13亿人民,中国馆设计方案的竞赛全世界都可以参加,在344个方案中,我们的方案被选中,并与清华大学和上海一起合作。
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,很难用一个建筑去体现,每个人都对它有不同的理解。如全世界都认为斗拱很麻烦,同时这个建筑又非常注重生态。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,架空3米,悬挑49米,屋顶140米乘140米。中国馆经过几年设计,注重每一个细节,比如中国馆的红色,公众看到的红是由四种红色组成的。最终这个建筑得到了大家的认同,获得了非常好的声誉,被称为“东方之冠,鼎盛中华”。相信每个走进中国馆的人,都会感到自豪。
可以看到,中国馆的构图非常现代,它将传统印章的形象、风格通过现代通风洞来构架。同时屋顶花园平台吸收了圆明园“九州清晏”的概念,在2.7万平方米的范围内,共设计了九个岛,全面表现出中国山河的特色。众所周知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,现在已经被改成了中外艺术宫,秉承了生态的概念,吸引非常多人参观。
江苏南京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国家级的工程,是国家每年举办公祭活动的地方。为什么纪念馆的形状像尖刀一样,因为地是尖刀形,所以利用这个地形做了一个断刀,也代表我们最终抗战的胜利,断刀建筑内部就是一个展览馆。
走进这里自然会有震撼的心理,这是了解当年日本屠杀30万中国人后带来的感受,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将人们最终引到走向和平,而不是仇恨哪个国家。这就是我们的土地,也是战争的土地。
通过建筑特有的语言可以形成场所感,通过空间组织、材料、肌理、色彩和光线形成的场所感,使参观的人群产生相应感受。走路时发出的沙沙声,带着严肃而沉重的表情,建筑已经把人的情感整合起来。
再如纪念馆中冥思场景的设计,点灯后各种光线反射,向各处延伸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。走进和平公园,则是非常平静的,有山、有水、有树,让人们感受到和平。
整体建筑像一个诗篇,有开头,有高潮,有结尾。
黑龙江哈尔滨·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和遗址
这是在哈尔滨侵华日军731部队屠杀中国人的地方,是用人体实验做毒气的场所。我们就在旁边建一个博物馆。大家知道飞机出事的时候,找到黑匣子就能找到真相了,我们这里就是破碎的黑盒子,一半地上,一半地面,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其中的真相。
这个遗址现在已经是国家文物。这个建筑非常震撼,整个建筑和人类意志融合在一起,充分展现了建筑的力量。在陈列馆一侧的铁路还是原有的,开裂的地方正对着遗址。
河北廊坊·大厂民族宫
大厂县是回民聚集区,是当地人民心灵栖息的家园,建筑要做的是将“伊斯兰文化”这种典型特征用现代手法表现出来。
2016年大厂民族宫评为世界十大建筑,2017年10月获得美国建筑奖。建筑将伊斯兰文化与建筑结构结合得非常好,通过照片可以看到这个建筑非常纯净,非常神性,有殿堂感。
建筑上方的圆顶被做成屋顶花园,同时圆顶包含了一个有着大礼堂和舞台的剧院,设在整个大楼的中心,上面是半露天的屋顶花园,空的地方阳光可以照进来,在北京下雪飘进来的时候,场景非常有诗意。
在夜晚,建筑是白色的,衬托在黑色的夜景中,在白天,可以看到天空是白的,建筑内部是黑的。由此可见,建筑有自己的特色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IP,这是中国的特色,文化的特色。
广东珠海·澳门大学横琴校区
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被建设成为一所书院式的大学。校区建设立足于山海环境资源和生态自然条件,同时通过建筑设计,校区内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。这个校区的书院特点非常明显,我们平时谈起的很多书院,都是假的。
但这个书院是真的,因为院长要住在这里,每个书院里面都是各个专业的学生,是培养创新人才非常好的途径。从建筑风格看,校区没有使用一般的玻璃幕墙,而是融合了岭南的特性和南欧的风情,充分考虑自然通风采光。
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虽然盖起来才四年,但走进去会感觉这是有些历史沉淀的大学。建筑和景观的联系得非常自然,有国际化的感受。2016年习总书记参观过这一校区,今年张德江委员长参观过,凡是到这个城市的领导几乎都去了这个校区,现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已经成了珠海一个新的文化标志。
广东云浮·六祖纪念堂
六祖纪念堂是非常新的建筑,刚刚开放。六祖纪念堂建设在六祖的诞生地,使用了新的材料。我们没有用木头,而是用石头做柱子。屋顶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和特色,但是更平缓,材料由金属构成,整个建筑感觉非常宁静、怀着诚意,可以一边用来开会,一边用来展示,中间是纪念堂。
这个建筑也有新意,在纪念堂的设计中,我们用莲花形成了天花图案,很有中国文化特色,其中六祖的像整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,希望大家有机会到现场看看。
广东广州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
很多小镇、老房改造是现在的热点话题。以我工作的地方为例,华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,还是一堆破烂的房子、一个废墟,我用11年时间不断改造,改造成现在的状态。
它是历史建筑的重生,是地域建筑的理想典范,是眷念的精神家园。它既保持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,又容纳全新的功能。建筑群落与景观相互交融,通透的玻璃盒子、轻盈的连廊、茂盛的树木和灵动的鱼池,构成通透、开放、幽静、舒适的岭南园林。
如今,一百多人的小团队在这里工作。整个建筑设计研究院分成四期建设,现在已经建设完成,一共十间房子,六个是坡顶的,四个是平顶的,共计四千多平方米,进去之后感觉非常舒服。这个地方既是我工作的地方,又是培养博士的地方,还是学生交流的地方,已经被列为科普基地。同时还有岭南园林,为这个地方赋予诗意。
国家南海博物馆
设计结合狭长海湾地形,应对热带滨海气候,融合地域海洋文化,紧扣时代主题,营造一座热带滨海绿色建筑。
从船屋发展而来的建筑形态,在通风、遮阳、隔热等绿色生态节能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。从建筑的体型、室外景观、通风廊道、立面遮阳等多层面进行优化,满足海南的气候适应性要求,达到节能的目的。
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
建筑设计没有采用突兀的庞大体量,而是将最主要的建筑体量嵌入到当地独特的山地景观,以低俯的姿态与地形紧密结合,平静而有力,质朴而厚重。人们在空间的下沉上升、开合、收放的节奏中,情绪由凝重、悲伤逐渐走向舒缓、希望。
钱学森图书馆
建筑形体以“方正的石头”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以及“两弹一星”的“石破天惊”伟大事业。“石头”立面的肌理呈现钱老的亲切形象,犹如深情地注视着东二甲,呼应了人物纪念馆的主题。
海心沙人工桥
人行景观桥横跨珠江,宽15m,长436m,主跨196m,采用分幅设计,为东侧漫步道,中部花舟景观带,西侧通行道。设计以“珠水飘绢,岭南花舟”为概念,提取岭南花舟、粤曲水袖意向,结合台地花卉,打造独具广州特色的岭南花桥,成为广州CBD核心区展现广州城市魅力、独具岭南特色的创新名片。
广东美术馆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、广东文学馆“三馆合一”项目
项目位于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核心区,总建筑面积约13.8万㎡。设计从大湾区的背景中寻找时代印记,从白鹅潭的小环境中获得灵感,采用现代建筑语言抽象写意,表达文化巨轮、鹅潭飞虹的设计概念:一艘满载艺术宝盒的巨轮扬帆起航,在丝绸之路起点助力湾区建设;在白鹅潭中心商务区以飞虹跨越时空,营造千年商都新地标,激发滨江都市活力。
我是一名建筑师,又是一个老师,要靠作品说话的。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,现在很多建筑无论建设的规模,建设的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,如何应对这样的需求?需要从理论、创新人才和创作团队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。
第一是理论,指中国特色的创作理论,包括两观三性等;
第二需要创新人才,这也是我为什么回到学校的原因,1983年我从北京回到广州,走一条将设计和研究结合的道路,从而培养我们的博士和硕士,本届论坛执行主席林竹就是我培养的非常优秀的博士;
第三需要好的创作团队,当今中国这么快的发展速度,只有好的理论、好的人才,但没有很好的创作团队是不行的。
建筑设计需要直面发展的中国,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融在一起。同时还应当有所坚持、有所创新。建筑师需要融入社会,要与人们的生产、生活紧密结合,为社会服务。在我看来,弘扬奋斗精神,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,就一定会建功立业,走出最美的人生道路。
1学建筑首先要学会做人。
2不怕输,输多了总会赢的。
3对每一天都抱着真诚的心思,爱她,尊敬她,竭尽所能。
4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、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,一条辛苦但快乐的路。
5做100个作品,不如做一个精品。
6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,不完满才是人生。
7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,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、文化性、时代性的和谐统一。
8当你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,坚持一步,转机就在眼前。
9“勤奋、技能、人品、机遇”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
10当你能够工作的时候,尽心尽力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;当你不能工作的时候, 大家依然能够想到你,关心你,呵护你,你就会感到幸福。
本文内容来自作者在“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”发言和2020年5月30日在江苏大剧院国际报告厅《地域·文化·时代——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塑造》的演讲。未经作者审核。
图片来源:中国城市运营联盟、搜狐网、中国建筑学会网站、世界华人建筑师网站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。